注册忘记密码
海产品专题贝类专题海参专题海带紫菜海水养殖海蜇养殖扇贝养殖

山东省海洋资环院杨建敏研究员当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贝类”岗位科学家

2017-10-20 03: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 评论: 0


    日前,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办公室在青岛召开了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启动会,根据会上公布的农业部文件(农科教发[2017]10号)的通知,省海洋资环院杨建敏研究员入选头足类养殖岗位科学家,标志着头足类这一种类开始纳入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

  头足类是重要的蛋白质资源和渔业品种。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以及头足类特殊的海洋生态位和世代不交替的特性,近岸和洄游品种的产量急剧下降,已经难以形成渔汛,而我国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旺盛。而且头足类有许多适宜于水产养殖的特点:生命周期短,大多在4-18个月;生长速度快,湿重每天可增重5%-13%;蛋白质含量高,可达到干重的75%-85%;总重的80%-85%可以被人类食用;一些物种的怀卵量高;在欧洲和亚洲具有很好的销售市场。

  杨建敏研究员团队对北方的主要头足类种类——短蛸这一物种开展了大量的原创性工作:一是系统开展了短蛸的行为学、繁殖生物学、环境因子适应习性、群体遗传、免疫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等研究。通过行为学研究,弄清了短蛸领地行为、交配模式、护卵行为、相残行为、摄食习性等关键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确定了生殖相关基因(DDX、PL10和VASA-like)在短蛸各组织中及其在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表达规律,初步描绘了原生殖细胞的迁移图式;建立了短蛸cDNA文库和转录组文库,构建了功能基因信息平台,筛选了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OoSerpin)、酪氨酸蛋白激酶(OoBtk)、过氧化物还原酶(OoPrx-4)基因等一系列免疫、抗病相关的功能基因和免疫效应分子,并阐释了其表达规律、作用模式和功能特点,为短蛸病害防控和抗病良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在上述丰富的原创性生物学研究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短蛸的繁育、养殖等技术研究。建立了短蛸亲体培育促熟技术、卵子孵化技术、幼体培育技术、穴巢营造技术等繁育技术;获得了短蛸开口阶段、浮游期和栖底后各个阶段的饵料系列及投喂策略;突破了短蛸室内养成技术、越冬技术和成体的诱捕收获技术;建立了基于生态食物链的短蛸与刺参的池塘混合生态养殖模式,提高了养殖效益。

  本项目的实施有望推动我国头足类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