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国内水产国际水产市场动态业界动态水产养殖水产种苗水产药品水产设备水产加工水产出口水产灾害农业气象水产养殖百科特种水产养殖水质调节技术行业资讯企业报道科研院校科技动态展会交易会政策法规行业百科风云人物价格行情分析预测养殖宝典特种养殖合作社专题其他专题营养美食致富经养殖基地统计数据最新商机技术交流

厉害!3条海鱼10年增值300亿!工业化养殖新模式引领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2023-12-11 16:04| 发布者: 大众日报| 查看: | 评论: 0

“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农业主推技术,“鲆鲽鱼类爱德华氏菌活疫苗创制技术”入选2019年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技术,“云龙石斑鱼”、暗纹东方鲀“中洋1号”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证书…… 盘点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度工作,可谓成果丰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019年度年终总结和考评工作会议

2019年是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实施产业技术研发与示范任务的第三年,也是凝练、集成“十三五”体系研发成果并系统示范,攻关产业重大问题的关键一年。

围绕“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富裕渔民”的工作目标,体系各岗位和综合试验站扎实推进年度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植根产业一线,积极应对产业突发问题,以科技力量服务产业发展,在推动传统养殖模式转型升级、海水鱼疫苗创制、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科研进展。

据统计,2019年,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共研发新规程2项,新工艺4项,新产品1个;发表论文276篇,其中SCI论文151篇;出版专著6部;授权国内外专利48项,其中国外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7项,申请国内专利及软件著作权51件,发布国家、地方、行业、企业标准14项,获奖成果9项、验收成果21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人才称号14人次;召开培训会、现场会56场、提供技术咨询20次,培训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及渔民共计5293人次,发放培训资料3574份。完成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基础数据库和30个岗位专业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更新工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研究员(左二)指导塑胶网箱改造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的前身为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启动建设,我国“大菱鲆之父”雷霁霖院士任首席科学家,举全国鲆鲽类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之力,以工业化养殖为目标,共同打造我国鲆鲽类养殖产业的技术航母。

自“十二五”以来,体系累计为30余家水产龙头企业设计、规划和示范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模式20余万平方米,养殖设备总投资2亿元以上。在体系技术引领和示范带动下,示范和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推动我国鲆鲽类养殖产量增长95.4%。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仅大菱鲆、半滑舌鳎和牙鲆等3条海鱼,从2008年至2018年的10年间,累计新增产值300多亿元,成功引领我国海水养殖转型升级。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鲆鲽类工程化养殖池塘

变危机为机遇

上世纪90年代初,雷霁霖院士率先从欧洲引进大菱鲆良种,突破了大菱鲆工厂化人工繁育和养成关键技术,创下了年总产量超5万吨、年总产值逾40亿元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掀起了以海水鱼类为代表的中国海水养殖的第四次产业化浪潮。

2006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多宝鱼药残风波”,使如火如荼的大菱鲆养殖业遭受沉重打击,仅山东约5000万多尾大菱鲆囤积,直接经济损失近20亿元。

雷霁霖走访安慰渔民,寝食难安。他认为,药残事件是一场灾难,更是产业发展的新转机。只有建立起“优胜劣汰、大小有序、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推进工业化养鱼,才能让大菱鲆养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半滑舌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变危机为机遇,我们要抬起头来,往前奔跑!”雷霁霖鼓励科研团队说:“把我们的工作解决得更扎实,要创出品牌。”他相继提出了“养鱼先养水”“规范养殖技术”及加快开展“药残”、“药代”研究等对策,提出鲆鲽类养殖要走高端工业化养殖发展之路,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养殖空间受限、鱼病频发和产品质量安全等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问题。

工业化养殖的核心技术是“四化养殖”,即装备工程化、技术精准化、生产集约化和管理智能化;实现工业化养殖的可持续性,无疑需要强大的技术体系支撑,包括育种与繁育、营养饲料、疾病防控、养殖模式与工艺、装备与工程、加工与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等六大板块的系统工程建设。

瞄准国家产业需求自主创新

受农业部的重托和产学研各界的共同期盼,2008年,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启动建设,瞄准国家产业需求,肩负神圣使命,鲆鲽类体系全身心地投入,实践工业化养殖建设现代渔业强国的“中国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循环水养殖车间

为尽快重振鲆鲽类养殖产业,体系团队成员枕戈达旦,以养殖场为家,苦心攻关;为精准测试每个技术参数,夜以继日的坚守在养殖车间和养殖场。有好几年,他们在养殖场和工人师傅一起过年……

苦心人,天不负,历经数万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创新突破了海水养殖微细悬浮颗粒物去除、高效生物过滤、增氧杀菌和二氧化碳调控等水质净化关键技术,研制出系列低耗、高效、国产化水处理设施设备,创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产养殖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了运行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鲆鲽类封闭/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实现养殖节水90%,节地50%,养殖单位产量高达52.3公斤/平方米;系统建造成本较国外产品节省50%以上,单位养殖成本较流水模式降低15%。

他们精心研制出适于鲆鲽鱼类养殖的新型离岸网箱和工程化循环水池塘,配套研发了水下监视器、活鱼转运箱等10余种设施与装备,推动我国鲆鲽类网箱养殖形成年养殖产量近万吨、养殖面积约50余万平方米的产业规模,池塘养殖单产提高5倍以上。

他们立足于源头技术创新,瞄准鲆鲽类养殖的首要致病因子——“爱德华氏菌”,研制出了世界上首个大菱鲆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EIBAV1株),并获得了国家新兽药一类注册证书,为我国鲆鲽类养殖产品安全保驾护航。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循环水养殖车间外景

为人类贡献更多海洋优质蛋白

“大风来了不怕,大雨来了不怕,寒流来了不怕,高温酷暑也不怕。”工业化养殖新模式具有安全、高效、节能减排、生态环保等特点,受到众多养殖企业的青睐。

体系团队不懈努力推广新技术,成功完成了鲆鲽类循环水养殖示范,取得产量与效益双丰收,企业得效益,渔民鼓钱包,还新增就业岗位5万多个,而他们收获的则是满满的成就感,是知识分子的报国情怀。

目前,鲆鲽类体系创建的工业化养殖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半滑舌鳎、石斑鱼、河鲀、斑石鲷、大黄鱼等其他名优海水鱼类的养殖中,还辐射发展了工厂化养殖对虾、海参、鲍鱼等多个品种。

“开发一个品种,创造一套技术,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水产养殖、信息化和装备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和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构建的海水鱼工业化养殖模式,被业界誉为现代水产养殖的样板工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塑胶网箱

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关长涛研究员表示,在海洋强国战略的新形势下,体系团队将优化和完善工业化养殖模式,造就绿色生态、持续发展的鲆鲽类乃至海水鱼类养殖业,助力深蓝渔业发展,为人类贡献更多海洋优质蛋白。(出处:大众日报)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