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忘记密码
海产品专题贝类专题海参专题海带紫菜海水养殖海蜇养殖扇贝养殖

你相信吗,福建福安溪尾湾海水里也能长蔬菜?

2023-12-15 13:55| 发布者: 福建日报| 查看: | 评论: 0


  □王志凌李广

  潮起潮落的滩涂地、海水浸淫的盐碱地,竟能种菜!

  近日,在福安溪尾湾泥泞的滩涂上,笔者一睹这“海水蔬菜”的芳容。海马齿、海芦笋、番杏、碱蓬、柽柳……它们有着像草似树的身形,更有着超乎寻常蔬菜的生命力和适应力,扎根海滩,春暖花开。

  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

  这般新奇的“海水蔬菜”如何安家于此?溪尾地处闽东东南部沿海,海岸线长18.3公里。多年来泛滥蔓延的大米草,让这个渔家小镇饱受困扰。仅今年初以来,镇里就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了800多亩。

  清理之后的滩涂,如何防止繁殖力极强的大米草卷土重来,如何修复水体生态环境?

  当溪尾镇党委、政府绞尽脑汁孜孜以求时,由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牵头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项目――封闭海湾生态修复项目正着手实施。双方一拍即合,2012年该项目落户溪尾,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及闽东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团队,踏上了“海水蔬菜”种植之旅。

  项目为期四年。主要进行滩涂红树林的扩繁;种植滩涂耐盐植物,用竞争性物种抑制、替代大米草生长;运用生态浮床技术,在浅海或滩涂种植耐盐植物,最终构建海岸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离不开百姓的支持与参与。”牵头该科研项目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黄凌风教授介绍说,正是基于此,在海水修复植物的选取上,他们选育了海马齿、番杏、碱蓬、柽柳等一批既有耐盐性,又突显营养价值、经济效益的“海水蔬菜”品种,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的双赢。如别名“洋菠菜”的番杏,易栽培,病虫害少,其嫩叶可供食用,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在一些区域已作为一种保健蔬菜进入市场,售价每

  公斤可达76元。

  “海水蔬菜”将走上餐桌

  “大米草”,学名互花米草,1980年,原为防浪护堤从美国引进。未曾想,大米草多年后泛滥成灾,闽东一度蔓延到十几万亩,严重影响滩涂生态、海洋物种,也给水产品养殖带来毁灭性打击。大米草草籽随潮漂流,见土扎根,根系极其发达,再加上海洋滩涂环境难以操作,防治难度很大。原宁德市科委曾悬赏20万元,寻求科学清除大米草的良方。

  科技的脚步永无止境,若干年前的悬赏渐渐淡出人们记忆时,一种生物治理海洋的“海水蔬菜”横空出世。

  那么,这些替代大米草而种植的“海水蔬菜”,会不会随着面积的增长而成为另一种危及生态安全的滩涂植物?专家们表示,与大米草极强的侵入性不同,“海水蔬菜”只会在根茎种植的相对固定地块生长,再加上其具有经济价值,在技术成熟、市场推广后,或将引

  入企业,以“公司+农户”等模式开发,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增收,前景看好。

  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实地勘验、选育、种植实验,今年七八月间,专家们在溪尾湾的滩涂及岸边盐碱地种下了海马齿、柽柳等10多亩。眼下,这些低矮的“海水蔬菜”已初步显现出了适应力和生命力,并逐渐生长成片。专家们说,到明年春季,这里将是另一番葱郁景象。

  人们发现,在清除大米草、种植这些“海水蔬菜”后,这片滩涂的贝类与蟹类开始增多,表明生态环境正在慢慢修复。专家团队在种植中不断改进方法,如变最初的苗木扦插为营养杯培育再移栽,提高其生长速度。下一阶段,他们将观测这些“海水蔬菜”在潮汐状态下的生长情况,进一步优化种植方案,同时扩大种植面积,研发生态浮床种植等规范技术。

  或许,不久的将来,这些“海水蔬菜”将走进寻常市民的餐桌。到那时,这片滩涂、浅海的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将获得双赢,也为闽东沿海乃至我省下一步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置顶推荐

QQ在线咨询
水产养殖交流群
水产养殖门户网
水产养殖微信群
返回顶部